接受日本派出「遣明使」這樣的事,如果站在日本的角度來看,那無疑是一件大事,值得整個國家的統治階層高度關注。但是,對於如今的大明而言,這就不過是皇帝和首輔兩人一番談話就能決定的小事。
拜周公旦與始皇帝之福,中國在同時期的世界上簡直堪稱政治早熟——而且熟得過分。中國擁有太過優秀的基礎,廣土、巨族、文化一體、中央集權,一切的一切都讓它天然、必然成為周邊外邦既欽羨又畏懼的「天朝」。
看看此時的歐洲各主要國家,誰的情況比大明更好?
先說大明將來在陸地上極大概率要面對的頭號強敵沙俄。沙俄擺脫「韃靼桎梏」至今也剛過百年不久,在萬曆三十年的今天,也就是公元1602年,沙俄連政權結構都還不算穩定,貴族勢力在政壇上扮演着重要角色,而沙皇的權威尚未完全確立,貴族們往往擁有相當大的自治權和影響力。
此時,別稱「雷帝」的伊凡四世已經去世,其子費奧多爾繼位,但由於費奧多爾體弱多病且對政治不感興趣,國家大事主要由他的親信鮑里斯·戈東諾夫處理。戈東諾夫攝政期間,貴族間的權力爭鬥愈發激烈,為後來的政治動盪埋下了伏筆。
當然,沙俄在1602年前後已經開始了其對外擴張的步伐。例如,沙俄曾派遣軍隊入侵位於中亞的希瓦汗國,雖然這次入侵以失敗告終,但已經顯示了沙俄對外擴張的野心。
高務實有一種預感或者說推測,隨着大明的力量西擴到鐵路出現之前統治力量的極限,被大明往西驅逐到中亞的布日哈圖必然會與沙俄爆發衝突。
在衝突早期,依靠布日哈圖的能力,察哈爾部應該能佔據一定的優勢,但他總有離世的一天,在他死後,除非察哈爾部能夠出現一代甚至數代「聖君」,否則沙俄一定能背靠西方的火器進步逐漸扳回劣勢,直到徹底完成中亞征服——除非這個過程拖得太久,以至於出現了鐵路,而大明的力量隨着鐵路繼續西擴。
不過,那也和察哈爾部關係不大了。因為到那個時候,對抗的雙方主角已經換成了大明與沙俄。當然,這一切的前提是察哈爾部依舊保持遊牧傳統,沒有兇猛到一路南下打穿波斯,抵達印度洋,同時政治智慧爆炸,居然從此開啟海洋時代——高務實覺得這實在不太可能。
說回沙俄,它的對手當然不止區區一個察哈爾,擴張方向也遠遠不止一個中亞。其與周邊國家的衝突非常之多。例如,與波蘭-立陶宛聯邦的衝突在這一時期就尤為激烈,雙方為了爭奪領土和影響力,已經並將繼續展開多次戰爭。這些衝突不僅會消耗沙俄的國力,也會加劇其內部的政治動盪。
從經濟與政治制度來說,1602年左右的沙俄,農奴制正在逐漸發展。貴族們為了增加自己的財富和勢力,開始大量購買和佔有農奴。這種制度不僅加劇了社會矛盾,也限制了沙俄經濟的發展。不得不說,都十七世紀了還在搞農奴制,並且還要搞三百年之久,沙俄的政治、經濟制度確實非常落後。
也正由於戰爭、自然災害和貴族們的剝削,沙俄在這一時期將會面臨着嚴重的經濟困境。財政枯竭、稅收沉重和農民起義等問題層出不窮,使得沙俄的統治基礎受到了嚴重動搖。
至於宗教,沙俄在這一時期仍然深受東正教的影響。宗教在沙俄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中始終扮演重要角色。貴族們往往利用宗教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而民眾則通過宗教來尋求精神寄託和安慰。
其他諸如文化什麼的,對此時的沙俄還不構成明顯影響,就先不去說了。
總之,萬曆三十年,即1602年左右的沙俄,正處於一個政治動盪、軍事擴張、經濟困境互相交織的時期。其勢力已經向東跨過了烏拉爾山,觸角的最遠端甚至能和瓦剌諸部相連。
不過,與大明只能依靠將鄂爾多斯部移鎮七河來羈縻控制原瓦剌諸部的西北區域一樣,沙俄同樣也無法在這裏投入多少實力。
暫時來看——高務實的意思是在他輔政的可能期限之內——大明與沙俄或許會有觸角級別的衝突,但由於雙方能投入的力量都遠遠不夠看,因此也不太可能爆發嚴重衝突。
再看看早期殖民諸國。先說西班牙-葡萄牙殖民帝國(西班牙國王繼續兼任葡萄牙國王,形成共主邦聯國),此時那位「世界不足我欲」的腓力二世已經去世,繼位的是庸碌無能的腓力三世。
從表面上來看,此時的西葡帝國依舊光輝耀眼。西班牙佔據了北到墨西哥、南到秘魯的大半個美洲,海量的金銀為它征戰四方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財力;
葡萄牙在美洲佔據了巴西,在非洲和亞洲建立了眾多的沿海殖民城市或者殖民據點,基本掌握着「大明-南疆經濟體系」從印度洋開始賣往西亞與歐洲的絕大多數絲綢、瓷器、香料(香料主要來自京華控制的南洋)、茶葉等高檔貨,利潤巨大。
然而盛世之下,卻已然危機四伏。西葡帝國(以下簡稱西班牙)在歐洲面臨許多困難,其中尤以戰爭和經濟困難為最,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首先是戰爭困境。在英西戰爭中,1588年,西班牙無敵艦隊在英吉利海峽遭遇英國海軍的襲擊,最終慘敗。這場戰役雖然並沒有如後世某些說法表述的那樣讓西班牙的海權被英國立刻取代,但確實使西班牙的海上霸主地位出現動搖,也標誌着西班牙帝國開始走向衰落。
幾乎同一時期,荷蘭貴族和官員因不滿西班牙王室的稅收政策和宗教裁判所而發動起義。經過長期戰爭,荷蘭各省於1581年成立烏得勒支同盟,宣佈獨立於西班牙。西班牙在這場戰爭中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最終未能保住對荷蘭的統治。
尤其是在當下,即1601年至1604年期間,西班牙軍隊圍攻「叛亂」的荷蘭控制的奧斯坦德堡壘,雖然最終佔領了該城市,但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城市被徹底摧毀,且對西班牙財政造成了巨大負擔。
與此同時,西班牙和法國也爆發了多次戰爭,雙方繼續爭奪領土和霸權。這些戰爭進一步削弱了西班牙的實力。
西班牙面臨的第一難題,就是過度擴張導致的財政赤字。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擴張帶來了大量財富,但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軍事和管理開銷。隨着時間的推移,這些開銷逐漸超過了西班牙的財政承受能力,導致財政赤字不斷加深。
美洲殖民地運回的海量金銀一方面讓西班牙王室自覺擁有無限金錢,一方面也導致西班牙國內貨幣供應量不斷增加,與王室的貨幣貶值政策一起加速了通貨膨脹。這不僅損害了西班牙的經濟穩定,也削弱了西班牙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導致西班牙國內的各種產業不僅未能受益,反而日益凋敝。
按照高務實前世的歷史來看,到17世紀中葉,西班牙將經歷嚴重的經濟衰退和人口減少。這主要是由於糧食歉收、瘟疫、天花、戰爭以及對外移民造成的損失所致。這些問題又進一步加劇了西班牙的經濟困境。
與此同時,西班牙在殖民地的管理和防禦上花費巨大,而偏偏這些投資並未帶來相應的回報。此時的殖民地剛剛開始建設,其市場卻很有限,而且受到其他歐洲國家的競爭壓力。此外,禁止非西班牙人遷入西屬拉丁美洲也限制了殖民地的經濟發展。
簡單總結的話,西班牙在歐洲面臨的戰爭和經濟困難是其帝國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它作為一個虔誠到堪稱模範的天主教國家,以及哈布斯堡家族統治的大國,又幾乎不可能從歐洲爭霸戰爭中抽身而出,因此它的不斷自我放血,直到最終無力回天,可以說是不可避免的。
當然,對高務實或者對大明而言,這可能還是一件好事。尤其是當自身產業愈發無力的時候,西班牙已經開始向南疆進口火器了,這是高務實頗為高興的一件事——倒不是因為能賺多少銀子,而是當這條貿易線路建立起來,高務實就能始終保持南疆的火器發展水平,即便將來自己離世,南疆乃至大明的火器發展也不會落後於西方。
高務實從來不覺得歐洲在今後幾百年的強大來自於什麼政治制度,他們的強大來自於需求!
因為各主要國家的實力相差不大,其在產業上的互相競爭,甚至互相爆發的戰爭幾乎一刻都不消停。於是你追我趕,產生了工業進步,產生了火器更新。內部打着打着,順便往外打,這一打就忽然發現——誒,你們怎麼這麼不經打?於是開始了殖民時代。
歸根結底,不是中國制度落後,是中國在其已知世界裏實在太強大了,幾乎沒有真正的、全面的競爭者,於是失去了快速進步的需求!
有人或許要說,蒙古不是一直被大明視為強敵嗎?大明最後不是被韃清取代了嗎?怎麼就說沒有競爭者呢?
蒙古確實能依靠快馬強弓威脅邊疆,但他真的是能和大明全面對比的嗎?韃清確實取代了大明,但滅亡大明的是內部起義,滅亡南明的主力是投靠韃清的明軍。歸根結底,大明的滅亡其實是自殺,不是他殺啊!
問一個最簡單的問題:中國各大統一王朝,有哪一個是在國勢上升期內,在國家內部矛盾不顯著的時候被外敵打崩的?一個都沒有。
江山在德不在險。這句話放在中國的歷史上是真有道理的,只要你把這裏的「德」理解正確就行了。這個「德」,不是道德,其意涵是內部和諧。內部和諧的中國,從來無懼一切外敵,因為它的基礎實在太好了——廣土、巨族、文化一體、中央集權。
它天生、天然,就該是一個領袖國家!
既然說到領袖國家,那麼看看在原歷史上「領袖」了二百餘年世界大局的帶英吧。此時的英格蘭還沒有戲劇性的與蘇格蘭「共君」,更別提「統一」了,其對愛爾蘭的征服也只完成了一半。
此時的英格蘭繼續由都鐸王朝的最後一位女王也就是「童貞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統治,由於與西班牙、尼德蘭之間在宗教、產業等各個方面的競爭,以及戰爭導致的損失,英格蘭國內同樣一地雞毛。
在大明深受小冰河期困擾之時,歐洲同樣進入小冰河期,氣候變冷對農業生產造成負面影響,糧食產量下降,價格上漲。
英格蘭的糧食問題尤為嚴重,因為人口快速增長,對糧食的需求大幅增加。這導致了糧食短缺和民眾生活水平的普遍下降。
因為殖民地的開拓需求,在16世紀晚期,歐洲的工廠手工業已經開始快速發展,但英格蘭的手工業者面臨着來自荷蘭等國的競爭壓力。由於無法與規模化生產競爭的個體手工業者大量失業,加劇了英格蘭城市的貧困問題。
面對貧困問題,英格蘭政府修訂並頒佈了一系列濟貧法,試圖通過稅收和救濟措施來緩解貧困,但這些措施的效果有限,許多極度貧困者仍然得不到有效的援助。
英格蘭的宗教狀況在1602年也仍然複雜多變。伊麗莎白一世在位期間,英格蘭國教會(聖公宗)的地位得到了鞏固,但宗教分歧和衝突仍然存在。
至於對外擴張,此時的英格蘭也覬覦西葡帝國取得的收益,不過它還要再等5-6年才能取得明顯效果。比如1607年,英格蘭在弗吉尼亞的詹姆斯鎮建立了第一塊永久的海外殖民地,這標誌着英格蘭在北美殖民地的初步擴張。
而在亞洲,東印度公司於1608年到達印度半島西岸的蘇拉特,建立了第一個貿易點,並在孟加拉灣烏木海岸的默蘇利珀德姆建立工廠,進行牟利活動。
美洲那邊高務實目前還夠不着,尤其是北美東海岸,那是完全鞭長莫及的。不過,英國人想要如歷史上一般在孟加拉灣上岸開啟對印度的殖民,高務實就完全可以呵呵了。
此時歐洲殖民國家的投送能力其實也就那樣,只要沒有顯著的軍事代差,他們該認慫的時候照樣認慫。有人可能要說,一鴉時帶英打韃清不是跟玩兒一樣麼,那會兒的英軍難道就有代差優勢了?
咱就是說,有沒有一種可能,太平天國早期的幾萬「廣西老弟兄」,武器裝備還不如韃清呢,可是打清軍也打出了軍事代差般的戰績——直到天京事變。
江山在「德」不在險。當一個政權把精力全拿去內耗,甭管它是韃清還是太平天國,軍事上都會立刻表現出來那種令人目瞪口呆的拉胯。
只可惜,等到這種「德」被恢復,已經是一九四九年的事了。巧的是,恢復了這種「德」之後的中國馬上迎來了生死大考,原先看起來幾乎如同天兵天將一般的西方頂級軍事力量,在朝鮮遭遇了這支恢復「德」之後的中國軍隊,最終黯然止步三八線,不能北越雷池半步。
為什麼高務實始終把處理大明內部問題當做最重要的事,在對外戰爭中不惜動用巨大力量?因為內部處理好的中國,就是有巨大的力量可以動用,而碾壓局只要統帥按部就班不犯傻,就TM不可能會輸!
中國最明顯的優勢既然在體量,那我就調理好身體,然後拿體量壓死你!
不服氣?不服氣憋着!
此時的大明看待日本就是這個心態。高務實看待西方將來的所謂「列強」們,同樣是這個心態!
只要我睜開雙眼,知道西方各國走到了哪一步,並且保持軍事不掉隊天下哪有什麼列強!——
感謝書友「Mila橙」、「書友20210225205553589」的月票支持,謝謝!
PS:這一章是第291章幸南京的結束,也是整個超長卷「三大征」的結束,下一卷就真的是最後一卷了。要不是有讀者堅持讓我細細寫完,我只需要三章就能結尾。
實際上,這本書沒多少金錢上的收益,我敢說放在絕大多數作者身上,早就應該「當斷則斷」了,甚至都不該上架。不過我說了,有人看,我就寫。賺錢當然重要,但達成諾言更重要。一筆閣 www.pinbige.com
第291章 幸南京(廿四)哪有什麼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