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去春來。
隨着漠北漠南的積雪漸漸融化,受到雪水滋潤的土地披上了一層新綠。
在大定府休整的一個多月,羅幼度可不是什麼也沒幹,而是與盧多遜、耶律賢、耶律賢適一起遠程連線汴京的趙普、竇儀等人,商議治理漠北的辦法。
這既然要在肯特山附近建城,那理所當然地得將漠北之地納入實際統治。
如何統治就是他們面臨的一大難題。
畢竟華夏還沒有正式實際統治漠北。
唐朝的那種名義上的統治經驗,沒有實質性的意義。
很多政策制度都需要嘗試,通過實踐來定真知。
首先第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將漠北所有土地都歸為國有。
為此羅幼度在蕭胡輦的霸道上更進一步,特地下旨詔告漠北、漠南所有族部:從今以後,漠北所有部落都必須接受中原天子的冊封。未得天子冊封的部落,不得擁有漠南、漠北的草場,所有得到冊封的部落,可以隨意進攻吞食。同樣的,得到冊封的部落一律視為大虞百姓,不得相互攻訐,必須和平共處。
若有糾紛,尋求官府調解處理。
這要是尋常,漠北的族部百分之百不予理會,現在卻由不得他們。
與漢唐朝都曾飲馬漠北,最後也都放棄退回了草原。
原因顯而易見,漢唐之兵確實遠勝匈奴、突厥,但是他們不適應漠北氣候,只能退讓。
與他們相比,羅幼度手上最大的優勢就是蕭胡輦統帥的契丹人,他們擁有草原人的遊牧特性,能夠直接威脅到漠北的所有部族。
這也是漠北諸部不敢反抗的原因,之前他們遇到中原北征,他們可以躲可以藏。
中原大軍在草原上消耗不起,現在蕭胡輦就在肯特山放牧。
他們又能躲多久,又能藏多久?
只要羅幼度能夠完全掌控蕭家,漠北的制度政策就能順利實施。
「今日,我們再來談談如何徵稅的問題。這成為大虞臣民,這納稅是必不可少的。不論是哪族人,只要接受朝廷的統治,都得納稅。」
羅幼度看着下手的盧多遜、耶律賢、耶律賢適以及張雍、邢抱朴兩人,繼續說道:「草原大多部落的財產都是共有的,只有個別少部分為私人所有。依照中原的人頭稅,來徵收應該行不通。」
耶律賢說道:「可以採用我們契丹的辦法,依照族部來徵收。依照族部的大小,牛羊的多寡,每個族部半年上繳一次固定物資。」
張雍輕哼道:「此法過於粗糙。漠北不比漠南,那裏的人習慣了自給自足,他們幾乎用不着交涉,跟不會有往來。無法以戶籍、路引之類的手段控制。族部的大小如何判定?誰能保證不會從中做鬼?契丹對於漠北的治理,可謂是一塌糊塗。效仿之,也只能是一塌糊塗。」
老傢伙年紀大,嘴巴不饒人,說話一點面子也不給人留。
耶律賢脾氣甚好,輕笑道:「難得糊塗,貴在糊塗。草原人散漫慣了,管得太緊,反而誤事。」
張雍道:「想要長治久安,必須從嚴而行。唯有如此,才能算是真正的掌控,不至於風向一變,立刻改變立場。老臣以為最好是能夠在諸部落間展開人口普查,最好是大索貌閱。得摸一下底,才便於政策實行。」
耶律賢適說道:「此法其實昔年,契丹世宗也動過此念。只是他們族部之間相互包庇,有的甚至於得到消息,遠行十天半月,再多的人力物力也無法同他們消耗。」
張雍不再言語。
羅幼度聽得卻是心中一動,說道:「帳篷可以謊報,人可以藏,牛羊也可以藏。草場土地藏不了吧?漠南、漠北的草地都是朕的,他們想要在朕的草地上放牧就得交稅。不以人口的多寡,不以帳篷的數量,更不以牛羊來計算稅收。直接以草地來統計,申領多少草地,上繳多少稅。有本事養數十百萬頭牛,就領多少草場。不服?可以,離開漠南、漠北,往西去,跑到西方,朕暫時顧不到的地方。反正想要在漠北、漠南生活,就得按照朕的規矩來。」
耶律賢、耶律賢適互望一眼,齊聲道:「陛下聖明!」
盧多遜此刻卻一臉駭然,他聯想到了另外的事情。
如果說可以憑藉草場來收稅,那是不是可以憑藉田地來收稅?
隱戶、逃戶即便是太平盛世的大虞朝廷都存在的陋習……
如果改為田地收稅,這一弊政將會消失。不過此令一出,將會令天下都為之動盪。
陛下能夠想到以草場收稅,八成已經想過以田地入稅,只是時機還沒有成熟。
如果?
盧多遜眼中熾熱,大有擦拳磨掌,大幹一場的衝動。
接下來一行人又針對漠北的治理,提出了諸多建議,最後歸納起來,命人傳給了汴京。
這天,耶律賢適提出了舉辦春獵的建議,擔心羅幼度對於草原習俗的不了解,他說得特別詳細:「陛下,這春獵在草原是必須舉辦的活動,等同於中原的祭春。草原上的野獸以豺、狼、豹居多,經過漫長的冬季,這些野獸都空着肚子結束了休眠。這個時期的它們進攻性最強,如果不組織狩獵,將野獸們的數量滅殺下去,牧民的生命以及牛羊都會受到極大的威脅損失。」
羅幼度道:「如此說來,舉辦春獵還能收一波民心?既是如此,那就辦吧。估計朕這裏一直沒有消息,不少牧民百姓都急壞了,讓他們放心。這種必要的節日,朕不會廢除的。相反還會大力推行。今年就這樣了,明年朕組織我燕趙豪傑北上,一同參與進來。或者可以在這裏定時舉辦盛大的運動會,賽馬、狩獵,比試馬球,足球等等活動。」
他這一開口,思緒就大開,忍不住多說了幾句「我們可以先自己內部辦着玩,有了經驗,邀請周邊鄰國一同參加,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到時候指不定能夠成為漠南的特色……」
耶律賢、耶律賢適經過這個把月的相處,已經有些適應羅幼度天馬行空的想像,見羅幼度舉一反三,通過這種手段促進彼此的交流往來,感慨之餘附和笑道:「屆時必然是一段盛況佳話。」
羅幼度道:「只要我們的計劃順利實施,這一日,必將到來。」
耶律賢適此刻已經完全相信了耶律賢的判斷,有羅幼度在,契丹人會過上好的日子,也許過個數十年,連契丹人這個說法都沒有了。
春獵活動,草原上幾乎年年舉辦,漠南百姓都是輕車熟路。
在大定府王宮裏貓了一個多月的冬,羅幼度也忍不住出來透氣,親自參與其中,還射出了第一箭,為此次春獵開了一個頭彩。
一隻打暈了的大肥兔,羅幼度瞄着它的腦袋,一箭射穿了它的肚子,贏得了滿堂喝彩。
最後拔得頭籌的人物毫無懸念,高懷德以碾壓的優勢,依仗着超於常人的馬術、箭術與狩獵技巧收穫最豐。
即便有契丹人在狩獵技巧上略勝高懷德,但馬術、箭術方面卻相差太多了。
春獵只是小小的彩頭,這一結束,對於契丹最後的征伐隨即展開。
三路大軍一起北上……
——
契丹上京臨潢府。
自從耶律必攝逃回上京以後,整個臨潢府便陷入了動盪。
面對越發惡劣的局勢,臨潢府的契丹百姓無不人心惶惶,至於漢人百姓隱隱卻有着幾分雀躍。
不管契丹的官員怎麼醜化南朝,漢人百姓都相信中原的羅天子是一個蓋世明君,他的到來對於他們百利而無一害。
臨潢府分為南北兩城。
契丹人居住在北城,而漢人居住在南城。
一座巨大的都城,呈現兩種不同的氣象,不得不說是一件奇事。
契丹上京皇宮,大殿。
耶律必攝居於上首,然後是耶律海思、耶律道隱、乙室王撒合、蕭干、蕭討古一系列的契丹貴族成員,以及高勛、韓匡美、韓德樞、康延壽這些漢人大臣,前前後後加起來足足有四十餘人。
但此刻殿內一片死寂,除了沉重的呼吸聲以外,聽不到別的聲響。
最終還是耶律必攝打破了這份沉靜:「韓圖育氏,你來說說情況吧!」
韓圖育氏是韓知古的第十個兒子,作為漢人第一家族,韓家的政治地位在契丹內部是脫俗的,包含軍政兩個方面。
韓圖育氏道:「根據可靠消息,南朝天子以米信為先鋒,已經進入了上京地界,現在位於豐州。他們行軍速度不快,應該是再等潘美、林仁肇兩路軍隊。潘美與半個月動身,他從遼陽府一路北上,沿途渭州、壕州、遂州、龍化州皆無抵抗,已經到了橫河下游。至於林仁肇部,他已經攻取了渤海之地,現在往黃龍府方向去了,最終目的暫無頭緒。」
耶律道隱說道:「這不用想了,南朝天子與潘美分左右一起來攻我臨潢府,至於林仁肇,他打算從黃龍府繞過饅頭山、兔兒山斷絕我們後路,不讓我們北逃。」
耶律道隱父親是耶律阿保機的長子耶律倍,耶律倍原來是契丹的太子,但遭後唐末帝李從珂殺害,當時耶律道隱年幼,洛陽一僧人將他藏匿並養大,因此取名為道隱。
遼太宗耶律德光滅亡後唐,耶律道隱回到上京,受詔賜外羅山地區居住。因身份特殊,一直游離於權力之外。現在這非常時刻,耶律必攝也不管身份不身份的,是個人都拿出來頂上。但別說耶律道隱在中原長大,頗有文武才能,一眼就看穿了南朝三路大軍的意圖。
不過看穿與否並沒有實際意義。
契丹已經無路走,無路可退。
他們已經沒有多餘的兵力去抵擋任何一路大軍,任由地方長官自我發揮,自行招募鄉勇,自己抵禦。
但毫無效果……
原因無他,契丹統治者對漢人太好了,他們是將內附的漢人百姓當作寶一樣照顧的。
在大定府、遼陽府這些邊陲之地,契丹人、漢人還是有一定等級劃分。契丹人主軍事,漢人主政務,契丹人能管漢人,但漢人管不了契丹人。但對於東北腹地,這裏很少受到軍事威脅,也沒有安排多少契丹兵馬駐守,契丹人大多隨着水草而居,他們並不習慣如漢人一樣,聚在一起生活,依照城池而居。
故而沿途遇到的城池裏面居住的大多都是漢人。
這在契丹生活的漢人看到漢人的旌旗,還有別的選擇嗎?
一個個投降的比誰都利索,很多地方人還沒到,酒席就安排上了。
不過也以為如此,羅幼度、潘美、林仁肇三路大軍對於契丹百姓也存有一定的善意,只要不抵抗,大多不予為難。
對此契丹貴族也沒有任何辦法,他們怎麼也想不到有朝一日,中原大軍會殺到他們的腹心之地。
聽着沿途漢人的舉動,耶律必攝忽然想到了臨潢府的南城,雙手撐着腦仁,一陣劇痛。他可沒有忘記,整個南城生活着八萬漢人百姓……
「要不?」乙室王撒合眼中閃過一絲狠厲,他是一個殺胚,直接動了屠殺的念頭。
「算了!」耶律必攝想着都是自己的子民,真要殺,還是下不去手,而且就是殺了,也扭轉不了局勢,沒有多餘的意義,說道:「我們拒北城而守,南城隨便他們吧。」
趙匡義道:「陛下仁德,相信城中百姓也會念陛下的好處。臣也覺得固守北城更為妥當,我們兵力不多,整個臨潢府太大,全城據守,反而將我們的劣勢暴露,不如據守北城。」
耶律必攝起身道:「我契丹歷經千難萬險才有今日,朕至今都以為,此次大難是天神給我們的考驗,只要能夠渡過此難,我大遼一定能重現昔日輝煌!」
他強行鼓動士氣,讓眾人做好迎敵的準備。
耶律必攝特地留下了趙匡義商議如何守衛臨潢府。
乙凜在這時突然求見。
耶律必攝心下好奇,將他請入大殿。
乙凜行禮過後,看了一眼趙匡義。
耶律必攝毫不猶豫地道:「愛卿放心,趙監救過朕的命,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