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青兕前腳離開皇宮,便讓人去查那帥氣的有些不像話的青年道士究竟何人。
皇帝作為大唐的統治者中原共主,他的生活是最沒有秘密可言的。
且不說那些無所事事的太監宮女,那些蹲牆角的起居令、起居郎、起居舍人能夠將一個帝王每日的流程接見了什麼人,記載的一清二楚。
陳青兕現在的能力,要調查突然出現在李治身旁的陌生人太簡單了。
這天家無私事,好奇的人絕不止陳青兕一個。只是他們並不像陳青兕那樣,懷有別樣心思而已。
陳青兕這剛在兵部辦公署坐下,已經有人將那位青年道士的所有消息送到他的案前。
陳青兕接過遞來的帛布,只是看了一眼,眼眸中就透着幾分明悟,原來是他。
帛布上清晰的寫道明敬,字崇儼,洛州偃師人
明崇儼,名字較為冷門,但卻是一位左右時局的人物。
他是南朝梁國子祭酒明山賓五世孫,家學淵源深厚,幼年入道,學習巫術、相術與醫術,年紀輕輕,便有很深的造詣,三術通達,名動一方。
古人迷信,明崇儼靠着三術,不但當任正諫大夫還兼御醫、皇家方術士。既能參與國政,又能為李治治病,還能以鬼神之說為武皇后排憂解難,得到了李治、武皇后的信任,紅極一時。
最巔峰時,李治甚至為其五代祖處士明山賓制碑文,親書於石,以示寵信。
明崇儼在他最輝煌的時候,突然就死於盜賊,他的死引發了極大的動盪。
明崇儼與李賢交惡,明崇儼甚至對武后說「太子不堪承繼,英王貌類太宗」,又言「相王相最貴」,左夸李顯,右贊李旦,想着法子要廢李賢。
故而明崇儼這為盜賊所殺,武皇后是一百一千個不信,還沒有任何道理的一口咬定是太子李賢讓人幹的,這也導致了李賢、武皇后本就有隔閡的母子正式決裂。
這個時候李治的病已經很嚴重,眼睛完全不能視物,一切行動都得倚仗武皇后,也是武皇后身為皇后權勢最大的時候,次年就在東宮馬房裏搜出數百具鎧甲。
李賢也因此被廢除了太子之位。
但其實明崇儼的死,大概率是意外。
因為調查明崇儼死因的人一叫狄仁傑,一個叫蘇無名。
後世有熱劇將蘇無名寫成狄仁傑的徒弟,但其實不然,兩人是同事關係,且在當時是齊名的破案能手。
只是狄仁傑不只會破案,而蘇無名只會破案,名氣自是天差地別。
但在狄仁傑在大理寺的時候,兩人是不相伯仲的。
兩個斷案高手,都未查出是李賢所為,還是能表明一些東西的。
當然如果李賢有本事將兩人收入麾下,那另說。
可李賢真有這本事,也不至於讓武皇后隨隨便便貶罰了。
總之明崇儼之死,導致了武皇后、李賢母子徹底決裂,從此大唐走向了另一極端世界。
陳青兕收斂心神,繼續看着手中的帛布,上面關於明崇儼的身份與記憶中的一樣,不過事跡卻差太多了。
歷史上的明崇儼就跟那神力書生宋令文一樣,跟着封禪隊伍跑,得到了賞識,授黃安縣丞,恰好刺史女兒重病,明崇儼用偏方殊物治療,引起了李治的興趣,擢授冀王府文學,從而進入廟堂。
而現在此人是被武敏之看中,從而推薦給了太子李弘。
李弘也是多病的體質,讓明崇儼醫治之後,感覺大為舒暢。
武皇后聞之,將其介紹給了李治,從而步入大眾視線。
陳青兕看着帛布,從邏輯上來分析,明崇儼的出現晉升一點問題都沒有。
武敏之現在在長安也是一號人物,風流瀟灑,才氣過人,年輕一輩大多依附他左右。
明崇儼能夠討得李治、武皇后的寵信,能力自不用說,加上都是世間少有的美男子,惺惺相惜也在情理之中。
陳青兕突然臉露古怪,看了皇宮方向一眼,不知道李治的頭上會不會帶點綠?
關於明崇儼,一直有一種說法,他是武皇后心中的白月光,相比後來的薛懷義、沈南蓼、張易之,張昌宗的精神慰藉,明崇儼才是讓武皇后最心儀的對象。這才會因為他的死,直接跟自己的親兒子決裂。
當然,都是野史之言。
但不可否認,明崇儼的相貌確實帥氣,史書上特別記載的八個字「容貌俊秀,風姿神異」,當之無愧。
只以外貌而論,武敏之、明崇儼可謂這時代的翹楚。
明崇儼在歷史上是武皇后的人,這點是毋庸置疑的。
現在他通過武家的關係崛起,多半是武家的人了。
那幕後之人是不是他?
此念在陳青兕腦海中一閃而過,但很快就否決了,明崇儼現在二十出頭,至多不過二十五,哪有那麼重的心思手段,以及實力?
他的背後,多半有人。
得好好查查!
陳青兕想着走到一片的水盆,將手中的帛布放入水中,搓揉了一番。
墨跡遇水溶解,帛布上的字跡消散。
這個時代紙張還是高檔貨物,如電視裏的那種用了就燒,多半不可能。
帛布才是主要書寫材料,可以洗淨反覆使用。
――
鄯州,安集大使府。
安集大使是李治特地為蘇定方設立的一個職位,這個時候節度使剛剛出現,遠沒有後世權勢之重,甚至連官職都不算。
唐朝以都督為地方最高軍事統帥,李治朝戰事不斷,為了讓前線將領便宜行事,個別關鍵的地方都督都授予「使持節」的生殺之權,當初陳青兕在百濟便是如此。
這種都督加「使持節」的官,便叫節度使,但只是一個叫法,並沒有得到朝廷承認。
而安集大使就是在這些節度使上安插了一個統帥,節度諸軍,完全負責支援吐谷渾,抵禦吐蕃。
「大帥!」
王孝傑一臉疲憊,肩膀上扛着一頭三百來斤的老虎,虎虎生風的走進了大使府。
他是蘇定方的老部下,而且蘇定方為人親和,從來不擺架子,對於軍中的兄弟更是如此。
王孝傑出入安集大使府就跟進自家大院一樣。
得知蘇定方在大廳看書,大叫着走了進去。
這還沒有踏入大廳,一股熱浪就沖了出來。
現在是十二月天,鄯州這裏已經下起了大雪,冰寒刺骨,但大廳里的熱氣卻直往外沖。
這讓王孝傑眼中閃過一絲憂色。
在他的眼中,蘇定方就跟神一樣,無所不能。
遙想當年,跟西突厥作戰,適逢天降大雪,只是短短數個時辰,積雪深達二尺。
所有將帥都不敢進兵,蘇定方卻一意孤行,踏雪進發,晝夜兼程,成功擊破賀魯,追殺至鹹海,生擒而歸。
那所向無敵的身影,刻在了王孝傑的腦海中,讓他至此心生盲目信心,只要有蘇定方在,在艱難的困境都能取勝,沒有任何理由,任何道理,只是因為率領他的那個人叫蘇定方。
王孝傑最大的願望就是跟隨蘇定方到底,跟在他身旁,為他衝鋒陷陣,跟着他吃香的喝辣的。
然而此番與論欽陵對峙於那祿驛,蘇定方卻沒能如他想像中的那樣,橫掃敵手,相反還染上了風寒,引發了風濕舊疾,疼痛難耐。
王孝傑聽說虎骨有祛風通絡,強筋健骨之效,能治風濕痹痛,腳膝酸軟,效果以新鮮虎骨最佳。
王孝傑二話不說便深入祁連山脈去殺虎。
大冬天的虎跡難尋,王孝傑花了足足兩個月時間,才殺虎而歸。
王孝傑離開了兩個月,並不知蘇定方現在的情況,可這大廳傳來的熱浪,便知情況不太好。
如他們這樣的習武之人,大多耐寒抗熱,即便是冬日,也少用炭火,以免產生依賴。畢竟真到了戰場,踏冰臥雪那是常有的事情,士糜冰,馬秣雪都不在少數,哪裏用這炭火。
踏入屋內,果然見蘇定方披着大衣,坐在炭火前烤火。
屋子四角也擺着火盆
蘇定方見王孝傑背上的老虎,眼中也透着幾分感動,道:「你這傢伙,原來去殺大蟲了,也不知會一聲。」
因為李淵的祖父叫李虎,避諱虎就成了禁字。
虎牢關變成武牢關,老虎也給叫成大蟲。
不過老虎這字樣太尋常了,民間大多都不刻意避諱,尤其是遠離朝廷的江南。
該怎麼叫,還是怎麼叫,沒那麼多講究。
不過蘇定方、王孝傑都是吃公家飯,還是注意避諱的。
王孝傑將背上的老虎丟在地上。
「嘭」的一聲響,揚起了不少的塵土。
「大帥,感覺如何,可有好些?這大蟲剛殺不久,最是新鮮。可取骨入藥,為大帥去病。」
蘇定方道:「無妨,都是一些老毛病,並不礙事。過了冬就好」
王孝傑道:「炭火多了對身體不好,大帥可得注意。」
炭火會導致中毒的化學原理,這個時代確實不清楚。但生活的經驗讓他們知道炭火多了會傷身甚至致命。
蘇定方道:「門窗都開着呢。好了,你也別一味的關心我這把老骨頭,多注意自己,回去好好歇息。這大蟲的骨頭,自有人處理的。」
這個氣候去深山老林殺虎,絕非易事。
王孝傑受了多少罪,可想而知。
蘇定方也心疼自己這位愛將。
王孝傑一副完全沒事的模樣,告辭去了。
蘇定方目送王孝傑離去,眼眸中閃過絲絲笑意。
――
吐蕃,烏海!
論欽陵親自操練兵士,吐蕃兵很意外的分作多個小股部隊,刀牌手、長槍手、大盾兵、弓箭手、弩手、騎兵,他們相互配合,在巨大的校場上來回移動,時而突進,時而撤退,時而穿插,時而止步,相互之間配合的極為默契
在論欽陵身旁的贊婆直接看呆了眼,說道:「阿兄,太厲害了,這兵相互配合,默契無間,誰能匹敵?」
論欽陵緊繃着臉道:「你太小瞧天下人了,我這軍陣,跟李靖的軍陣比起來,還是差點火候。我研究了多年,始終無法參透其中關鍵。」
論欽陵在初次與唐軍的作戰中就察覺了一點,唐兵的戰鬥力要比他們吐蕃強上一個檔次。
論兵卒武勇,他們吐蕃應該佔據上風才對。
他們吐蕃人居於高原,生活條件惡劣,所有兵士都是驍勇善戰之輩,唐軍尚武固然不遑多讓,可有氣候的加持,理當勝過一籌。
唐軍的裝備在他們之上,這個不假。
但他們吐蕃的裝備亦不差,他們的冶煉技術融合了東方、西方的優點,也能抵擋刀槍劍戟的創傷
不管從什麼方面分析考慮,他們吐蕃兵都沒有理由被唐兵如此壓制。
通過反覆回憶尋源,論欽陵發現了緣故。
軍陣。
或許在一對一,二對二的情況下,唐軍確實占不到優勢。
但只要上了一伍,唐軍的優勢立刻顯現。
數量越多越是如此
論欽陵經過多方了解,才知道李靖給大唐留下了一套特殊的訓練方式
在唐軍的編制中有弓手、弩手、駐隊、戰鋒隊、馬軍、跳蕩、奇兵等多個兵種,每每戰鬥,諸多隊伍各司其職,將自身的特性長處發揮的淋漓盡致。
《孫子兵法》、《吳子兵書》等兵法在大唐是爛大街的玩意,可李靖留下來的練兵之法,指揮配合之術,戰陣變化的奧秘,卻是機密。
經過系統化訓練的唐兵,在整體的戰術理念上就勝過這個時代所有兵家將帥一個檔次。
論欽陵不愧是吐蕃千年來不世出的將才,他竟通過與唐軍的交戰,通過唐軍的兵種配置,通過蘇定方指揮時軍陣的變化,自己硬生生領悟了一套簡略版本的李靖軍陣。
只是簡略版,已經讓吐蕃的兵卒受益匪淺,戰鬥力飆升。
「阿兄,我要學。」
贊婆眼睛泛着光。
論欽陵也在上一場戰役中察覺出了自己這個弟弟在軍事上的天賦,道:「阿兄教你。」
正在論欽陵跟贊婆講解軍陣的時候,一騎闖入軍中。
來人手持令牌直接到了論欽陵的面前,高聲道:「大論有令,茹帥立刻回京,不得有誤。」
論欽陵接令不敢猶豫,將軍中事務交給贊婆後,領着親衛快馬加鞭返回邏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