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12-08-07
未見長亭,乃有古道。不聞羌笛,卻見折柳。
這一日清晨,天剛蒙蒙亮,晨曦還只是露出一線微紅,河東精銳牙兵義兒黑鴉軍已然整裝待發。這支李克用麾下久戰之軍對於即將面臨的大戰毫不畏懼,軍伍之中,慷慨之輩豪歌狂笑,直將朝廷天兵視如無物。
臨近汾河的官道兩旁,匯集了許多前來送別的親友故人。其中,太原王家也第一次有人出來為李克用的軍隊送行。送行之人,自然是王笉,她所送的對象,也自然是有李曜一人。
王笉依舊一襲如雪白衣,手中持着一截細柳,朝李曜道:「聚笑千軍去,離愁萬馬喑。莫道汾河遠,涓滴故人情。」[註:原創詩作,謝絕轉載。]
她走上前一步,將手中柳枝遞出,面帶憂色:「此番正陽兄隨軍南下,以五千兵馬力拒朝廷十五萬大軍,前路兇險,正陽兄務必慎重。弟不過太原城中一無用書生,難為兄長出征之事有所建言,唯有敬奉神明,為兄祈福,願兄長勝利凱旋。」
李曜豪氣干雲,朗聲回贈王笉送別詩,道:「長安天子笑正歡,太原孤臣淚已干。建功未必狼居胥,報國豈止玉門關?五千精騎何言少,十萬天兵若等閒。將軍不及溫酒熱,斥候已報斬將還。」[註:原創詩作,謝絕轉載。]
言畢,笑着接過柳枝,道:「此去雖是敵眾我寡,然則某等兄弟自有取勝之道,燕然不必擔憂。」
王笉見他如此談笑自若,也被其豪邁感染,終於露出笑容,欣然道:「兄長果是雄才!此詩才情豪氣俱是一流,好一個『建功未必狼居胥,報國豈止玉門關』!好一個『五千精騎何言少,十萬天兵若等閒』!兄長既然胸有成竹,弟亦復何憂?便在這太原城中溫酒相候,以待兄長斬將而還!」
李曜笑着謝過,旁邊李嗣昭不知什麼時候過來了,笑道:「將軍不及溫酒熱,斥候已報斬將還。十四弟,想不到你還真夠瞧不起張浚的,莫非覺得咱們五千兵馬還多有多剩不成?」
李曜笑道:「某這是……」他本待說「這是典出溫酒斬華雄」,忽然想起正史之中,斬華雄的不是關羽,而是孫堅,「溫酒斬華雄」不過是羅貫中杜撰,不由連忙改口:「某這是對二位兄長以及黑鴉軍信心十足。至於五千兵馬是不是有多,想來兄長比我更清楚。」
李嗣昭哈哈一笑:「多不多不好說,但少卻的確不會少!『五千精騎何言少,十萬天兵若等閒』嘛!十四弟話都撂下了,做兄長的豈能讓你失言?」
兩人頓時相視而笑,莫逆於心。王笉看了,也自安然。
趙穎兒拿着一杯酒正欲遞上來,李曜一看,那酒殷虹如血,知道是他平時愛飲的河東葡萄酒,擺手道:「出征壯行,喝葡萄酒終究差了些氣勢,可有汾陽老酒?」
趙穎兒嫣然一笑:「果然還是王郎君能猜郎君心思,汾陽老酒也是備下了的。」當下便撤去夜光杯,換上玉杯來,早有王家僕人遞上地道的汾陽老酒,給李曜等人各自斟滿一杯。
趙穎兒雙手呈上,道:「奴家比不得王郎君出口成詩,只好略敬一杯水酒,請郎君與諸位將軍滿飲此杯,征程無礙。」
李曜等人笑着接過,一飲而盡。
李曜笑道:「柳也折了,詩也作了,酒也喝了,這人,也該去了!燕然、穎兒,請回吧!」
王笉點點頭,拱手一禮:「兄長請!」
李曜也拱手一禮,與李嗣昭翻身上馬,領軍而去。
此番出兵,按照唐軍習慣,全軍有三成人員負責後勤保障工作,並作為戰略預備隊(註:此處不贅述,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查資料),也就是說,這五千義兒黑鴉軍,有一千五百人被劃歸李曜這個南路轉運使臨時指揮,平時負責調撥、運送和攜帶各種物資,如果戰況需要,則作為預備隊投入戰鬥。
李克用麾下軍隊,每一都三百至五百人,設一個指揮。義兒軍屬於精銳,編制比較大,也比較穩定,都是五百人一都。所以此次李曜直接掌握三個都的兵馬。
李曜未曾掌過軍,在軍中沒有人脈和威望,李存孝和李嗣昭或許是為了照顧他一下,因此特意將李嗣本帶的那一都調撥在李曜麾下,作為其護衛親兵。
說實話,李曜對此非常滿意。原先他對軍制不是很了解,以為他這個南路轉運使是單獨領一群專門搞後勤的腳夫之類的人,專門只管調撥糧草、軍械之類。後來任命下達了之後,一問才知道,這個南路轉運使地位相當高,權力也比較大,不過相應的,管理的雜事絕對不止是調撥一下糧草軍械那麼簡單。
唐朝軍隊的後勤,放眼當時,絕對不比後世的美軍落後。當中華文明發展到在唐朝,政治經濟科學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其軍隊起先是府兵制,隨着經濟的發展,府兵制無以為繼,在唐建國一百多年之後只能全面改為募兵制,用現代語言表述,就是從人民武裝部民兵義務兵制度,改為僱傭兵職業軍人制度。
按照李衛公兵法談及,在唐朝,作為一個統兵的將領,他親自靠前指揮的軍人極限不超過20000人(說的是親自、靠前。),這其中有6000人作為後勤人員,並不直接參加戰鬥。這些6000人在戰役的關鍵時刻可以作為總預備隊,投入戰場作為擊敗敵人的最後一擊。剩下的14000人是戰鬥部隊。義兒黑鴉軍目前正是完全按照這個比例進行戰鬥和非戰鬥人員劃分的,五千人的義兒軍,由李存孝、李嗣昭統領三千五百人為主力作戰部隊,一千五百人為李曜統領的後勤及預備役部隊。
作為當時執掌全球軍事科技牛耳的唐軍,已經全面實現後勤馱馬化。每五十人的軍隊,有馱馬八匹(其實是驢,胃口小,不挑食,脾氣好。),在唐玄宗時期改為馱馬六匹。攜帶的裝備有軍用帳篷五頂,飯鍋五口,木工工具百寶箱十套,五金工具百寶箱似十套,鐮刀二十把,用於到敵人的農田裏搶糧食,五個馬槽,紮營後使用,材料為布製成,切草的鍘刀十把,水瓢十隻,還有自帶的醫藥急救箱若干,火摺子若干個,鹽袋五十隻。
而李克用這支義兒黑鴉軍,乃是精銳騎兵部隊,除上述若干輜重,其後勤還要攜帶騎兵部隊馬匹身上的易損裝具兩套,譬如馬鞍、韁繩、馬鐙等物,好在是輕騎兵,不必披甲,要不然後勤保障更加艱難。
不過說來有趣,唐玄宗改革軍隊之後,職業軍人們由於不滿意「中央軍委後勤部」提供的標準「劣質」裝備,尤其是步兵同志們的行軍機動工具為雙腳,而家中有都比較富庶有餘糧,所以紛紛自己掏腰包,購買馬匹作為交通工具,最牛的是,還人人都有兩匹馬,輪番駕駛。這樣軍隊行軍就全部馱馬化了,只不過交戰時,步兵還是不得使用新式交通工具,必須下馬步戰。
人人雙馬,在現在這個時期早就做不到了,別說內地兵馬做不到,朝廷中央的神策軍也做不到,不過李克用雖然財力也有些窘迫,好在他是沙陀貴族出身,馬場不少,牧民尤多,因此馬匹問題,倒是強藩之最,雖然也奢侈不到全軍人人雙馬的變態程度,但精銳的黑鴉軍倒是做到了。
只不過這就又給李曜帶來了麻煩,五千騎兵出征,光馬就有一萬匹,還有六百多頭驢子,這些東西都是要餵養照顧的,戰兵休息之後,馬匹的餵養照料全是輔兵來辦,李曜這一千五百人,幾乎每人要攤上八匹馬、驢,這些馬和驢子不光要餵食,還要清洗,還要梳理、有些還得遛一遛……總之工作量很大,很繁雜。
這還不算完,還有後勤保障最關鍵的軍械問題。與現代陸軍步兵兵種一樣,唐軍士兵單兵武器標配有三種。
貼身肉搏兵器腰刀一口,也就是橫刀。其作用類似西部牛仔的左輪,香港警察的小砸炮,咱們的五四手槍,大圈仔的黑星。一般情況下士兵用到這個武器,基本上是戰鬥勝負已定,開始準備收工了。上次李曜碰上馮霸造反的時候運氣好,人家是內部調動,全部出動的都是戰兵,後勤上有不少重兵器沒有攜帶,是以作戰幾乎全靠一把橫刀。要不然那八百後院將真正全副武裝的話,一陣箭雨覆蓋,然後長槍陣一衝,李曜他們那沒有經過真正戰陣訓練的腳夫家僕,就只有潰散的份了。
所以第二項制式裝備就是近戰長杆武器,這貨類似現代步兵所使用的自動步槍,交戰時雙方最主要使用的武器,僅限於接敵後使用。
第三項制式裝備,自然是遠程精確打擊武器——弓箭,這個相當於現代的輕機槍之類,一般情況下,普通士兵不會去玩「點殺」,都是覆蓋式射擊,點殺這種事情,有專門的神箭手以及箭術超群的武將。標準配備為三隻弓弦(因為怕斷),36隻箭(6個基數),當然箭匣箭袋一個,這東西唐代叫做胡碌。
甲冑和戰袍依人所需,一般是每人一副,無力配齊的另算,反正有了李曜掌管軍械監,黑鴉軍是配備齊全了的。一般說來騎兵身體健壯乾的是力氣活,也是賣命的活,容易被敵人招呼到,所以配甲,某些「特種部隊」和弓弩兵就比較不好意思,一般只配備戰袍,有錢的你可以自己買甲冑穿上。但是如電視劇裏面,弓箭手也清一色的甲冑齊全,這個除了皇宮守衛之外,估摸別的部隊那都是不用指望的。
每人還要帶上三根皮-條,不是用來「拉」的,是以備抓俘虜用,這東西不要嫌少,一般都是綁上個完好無缺的敵人(這些可以做家奴,也可以賣掉),或者敵將領所用(這些是錢和官帽子)。已經砍傷了的麼……輕傷或許還有機會留下性命,傷得重了的話,唐末基本上這種人是沒有機會從戰場上或者走出去的,除非是將領級別。
此外,一人一個糧食袋,圍在腰間,用小羊皮做成,裝三天乾糧。每人一個水袋,也叫水囊,也是皮革做成。
以上這些,還只是單兵隨身攜帶的東西,也就是在行軍過程中不需要李曜來操心的裝備。還有馱馬攜帶的物品,這些就需要李曜來操心了。
馬盂一個,皆以上好木料製成,或者是以熟鐵皮製成。小刀子、小錯子、鉗子、鎖各一把。藥袋一個、鹽袋一個、火石袋一個、解結錘一個、磨刀石一個。褲奴(基本類似於現代的連褲襪)、抹額、六帶、帽子、氈帽各一件。其中褲奴和氈帽是擔心白天黑夜行軍溫差過大而配備,有時候不配備,比如這次出兵正是盛夏,所以就沒有配備。毯子,被褥,毛氈各一套,另外還有三雙麻鞋——棉鞋這個不好意思,唐朝只有西域有過,現在唐末,西域丟了個一乾二淨,這東西是完全沒有的。
這次李曜幸好是夏天出兵,要不然的話,如果是冬季,還得一人一套獸毛大衣。作為精銳部隊的黑鴉軍還有皮裝一套。不過步兵同志不需要為這皮裝流口水羨慕,這種東西不是現代人穿的皮夾克,那時候皮革鞣製工藝還比較粗糙,皮裝有味道,很難聞,穿着這玩意兒每人還得搭配兩個鼻塞。
李曜現在掌握行軍後勤,由於嚴格按照李衛公的辦法,七個戰鬥人員搭配三個後勤人員,所以他的人要負責看管作戰部隊的的交通工具馬匹和自己的隨行輜重。由於除了餵馬洗馬的時候之外,一般不會要這麼多人,所以這些後勤人員,李曜還需要分派出一部分,作為「捉馬使」,負責收攏戰場上的馬匹。
這些,還只是行軍時的後勤保障,除此之外,才是李曜從電視和小說里熟悉到的譬如糧草輜重的運送。這些事一般是小股軍隊護衛,用徵集而來的民夫、商隊來運送,李曜接任這個南路轉運使之後才知道,其實這個事情反倒是最簡單的,只要後方沒有敵人,這件事很好辦,後方有了敵人,這件事……不必辦。因為通常情況下,古代軍隊出現這種事,前方的大軍就該崩潰了。
隨着連續數日的進軍,作為後勤總調度官的李曜,也學到了不少東西。很多電視電影裏看不到的知識,此刻他算是基本補全了。
譬如李曜一直到出兵之前還在疑惑,為什麼李克用光派黑鴉軍這五千騎兵出戰,也不給點步兵、弓箭兵之類,好搞個多兵種配合作戰。現在他到了軍中,每日跟這些黑鴉軍在一起,才知道宋史里的宋軍跟唐軍的確有很大的差距,別的不說,光是這個射箭,差距就很大。
宋軍由於缺馬,歷來重視弓弩飛矢。北宋人寫的武經總要裏面,描述唐朝的弓弩兵在列陣作戰時,敵人騎兵在十丈外(基本三十米)以外就不射箭了,並且吹噓自己北宋的弓弩兵不動如山,在離敵人騎兵三丈開外的地方還是發箭喊殺之聲不絕於耳,還說自己的弓弩兵是克制敵人騎兵的最好的兵種。
殊不知唐朝的名將在領兵進行野戰,兩軍對攻時,一般是不願意用弩的!因為弩雖然好控制,人人都容易上手,但是臨陣接敵之前只能發射兩到三發,起不了大的作用。宋朝的弩兵可以採用人海戰術來彌補,但是敵人迫近,臨敵士兵很容易崩潰。而唐軍一貫走精兵路線,全盛時期全國也不過五六十萬軍,卻威懾周邊數十甚至上百個大小國家、部落,他們豈能容許這般浪費?豈能容許有這般大的缺陷?
唐軍隊裏的弓弩兵可不是單一的遠程兵種,也不是擺在陣前敵人突破之後任人砍殺的一次性消耗品。比如黑鴉軍,都是複合型人才,要拿弓時可以開弓射箭,要近身搏鬥時,也可以持長兵器鏖戰。唐軍弓弩兵的特點是,列陣之後假設敵人騎兵進攻,在敵人距離自己200-300米的距離時,弓弩兵隊在將軍鼓聲的號令下,開始第一輪齊射。發射時,戰隊齊聲喊「殺」,弓箭兵一般在距離敵人30米之前會發射3-6發箭矢。
弩箭兵因為優點是準頭高,缺點上弦慢,軍中一般會採用第一排瞄準敵人,發射時喊殺,發射完畢之後,退後上弦;第二排的弩箭兵上前瞄準發射時喊殺,發射完畢後,接着退後上弦;第三排一直到第五排的弩箭兵依例都是如此,第五排發射完畢後,第一排士兵的弩上弦裝箭矢完畢,到陣前繼續瞄準敵人發射,這樣交替射擊,保持自己連隊的正面一直有弩箭兵壓制敵人。這其實跟西方的燧發槍的交替射擊的攻擊方式差不多。但是一個弩箭兵一般在這樣交替射擊的情況下,接敵之前會發射三發箭矢。
弓弩兵在敵人距離十丈遠的時候,全隊會有序後退,到自己的主隊那裏放好自己的弓弩,拿長柄的兵器,集合完畢之後,在長官和旗手的領導下,和站在最鋒線上的步兵兄弟們一起痛擊敵人,穩定住大軍的陣腳。
弓弩兵平時的訓練是,射擊百丈(三百米)以外的箭垛子,如果有兄弟連續四發兩中,這種情況下多半會得到全軍通報表揚,冠以神射手的稱號,並且有物質獎勵若干。弓弩兵最大的用處是憑險據守,利用地形,在關隘,城池,險要,高處,從容發射,大量殺傷敵人。
唐軍中,步軍所配的弓弩兵因為主要業務是射箭,軍營里的長官對於弓箭兵練習的長柄兵器類型,要求並不嚴格。弓弩兵大多出身農家,在干農活時會揮舞連枷脫農作物的顆粒。所以對這個連枷的使用很是熟練。應這些弓弩士兵的要求,連枷也是唐軍的長柄制式武器,久而久之連枷演化出來雙節棍……
而李曜這次出戰,全軍為黑鴉軍,都是沙陀遊牧部落中的精銳,弓箭那是拿手好戲,根本都不用怎麼練,飛騎攢射也只是小兒科。
了解到了各種「內幕」,李曜這個南路轉運官雖然每天被瑣事累得恨不得不走了,但心裏卻越安寧了。因為照目前這種情況來看,朱溫此時那麼畏懼李克用,果然是有理由的。雖然目前朱溫如果集中全軍,恐怕有不下於二十萬大軍,而李克用麾下滿打滿算很可能都不到十萬,但是架不住人家李克用麾下的士卒精銳能戰,光是這五千黑鴉軍,朱溫出三萬步兵,也未必能穩操勝券!
那麼,朝廷名相、張浚張相公帶來的五十二都禁軍,全軍共計十五萬大軍,比之朱溫的汴軍又如何呢?
--------------------
今天一章寫了兩首詩,費時許久,因此只能更這一章了。
第066章 晉軍後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