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處高·崗之上,李曜提槍立馬,極目遠眺,身邊一字排開十餘名河東名將,眾星捧月一般將他置身最中間,氣場初現。<ww。ieng。>
前方三匹快馬飛奔而來,居中一名騎士遠遠高呼:「報!——斥候營申隊探知,朱溫敗軍在前方三十里處的郭莊休整小半個時辰之後,已經再次拔營,此刻正往東疾走!」河東軍探馬斥候十分jing銳,一般派出之時為三五人一小組,眼前這三人看起來便是斥候營申隊中的某一小組,探知消息後立刻趕來回報的。
李曜的表情依舊嚴肅,絲毫看不出這是一位剛剛指揮河東軍取得一次輝煌勝利,不僅收復蒲州,而且將晉王宿敵朱溫打得丟盔棄甲的大軍統帥。
但李曜自己知道,這一次他機關算盡,為的可不只是收復蒲州這麼簡單!
有河東軍械監這個戰鬥力倍增器在,他從一開始都沒擔心過無法收復蒲州!
在他看來,打敗朱溫八萬大軍、拿下蒲州,不過是最初步的勝利,這一勝利只是為使自己在河東一舉樹立足夠的威嚴,確立年輕一代將領中不可動搖的第一人地位罷了。接下來的安排,才可以稱得上是他的「戰略規劃」。
首先,他需要提前佈局,使得河中大戰之後,能夠順利得到河中,也就是得到河中節度使的旌節。這一點是他幾年前就已經做出規劃的,只有得到河中,才可以以此為憑,聯結朝廷、河東兩方面,同時可以看住朱溫,不使其有機會進入關中。以他的手段,只要河中節度使的位置到手,他有信心做好後面的事。
為了得到河中,同時為了給李克用留下更多的元氣不被無端消耗,他有限度的介入了幽州事務。這件事單獨看起來只是為了給李克用節省元氣,不會因為劉仁恭的變節去打那一仗——因為他知道在原先的歷史中,那一仗李克用因為輕敵而吃了敗仗,損失不小。但是他是個很會利用機會的人,他自然不會讓自己的介入僅僅達到這麼一個目的,因此他同時推薦由李克寧替代劉仁恭。李克寧這個人選,李克用基本上不太可能拒絕,推薦的成功率很高,而作為事成之後的回報,如果到時候李曜自己希望得到河中節帥的位置,李克寧因為希望他支持自己成為燕帥,當然也會投桃報李,反過來也支持李曜。他們二人,一個是李克用最寵愛的幼弟,一個是河東年輕將領中的魁首,互相支持的效果肯定是一加一大於二的。
其次,他需要重創朱溫。如今朱溫坐擁整個中原,其在人口、經濟方面的優勢,加上中原地區本身的區位優勢,使得汴軍擁有極高的恢復能力,君不見清口大敗之後,朱溫這麼快就能再次動員八萬大軍北上偷襲河中並意圖佔據?如果此次河中之戰,僅僅是將朱溫打敗,讓他順順噹噹逃回汴梁,那麼遲則一年,快則半年,這損失他就能夠彌補起來。而那時節,李曜這個可能的河中節度使,就要面臨朱溫倚仗中原深厚根基而恢復實力後的強大威脅了。
為此,他不能僅僅滿足於擊敗。在他的設想中,最好的情況是直接擊殺或抓獲朱溫,一旦如此,汴軍內部必然亂作一團。如今朱溫所擁有的實力,很快就會分裂,這一點毫無疑問,因為歷史已經證明過了——原先的歷史中有記朱溫之死,非常窩囊。
朱溫年老,張王妃已逝,其驕奢yin·逸已經不可自抑。朱溫的荒yin,行同禽獸,即使在封建帝王中也罕有其匹。朱溫為黃巢同州刺史時,娶碭山富室女張氏為妻。張氏「賢明有禮」,朱溫「深加禮異」,「每軍謀國計,必先延訪。或已出師,中途有所不可,張氏一介請旋,如期而至,其信重如此」。天祐元年張氏病死後,朱溫開始「縱意聲sè,諸子雖在外,常征其婦入侍,帝往往亂之」。乾化二年,「太祖兵敗蓨縣,道病,還洛,幸全義會節園避暑,留旬ri,全義妻女皆迫yin之」。張全義之子憤極要手刃朱溫,為張全義苦苦勸止。至於朱溫的兒子們對朱溫的亂·倫,不僅毫無羞恥,竟然利用妻子爭寵,博取歡心,爭奪儲位,真是曠古醜聞!養子「朱友文婦王氏sè美,帝(朱溫)尤寵之,雖未以友文為太子,帝意常屬之」。朱溫病重時,打算把朱友文從東都召來洛陽付以後事。其親子「友珪婦亦朝夕侍帝側,知之,密告友珪曰:『大家(指朱溫)以傳國寶付王氏懷往東都,吾屬死無ri矣!』」朱友珪隨即利用他掌握的宮廷宿衛侍從及其親信韓勍所部牙兵發動宮廷政變,「中夜斬關入」,「友珪僕夫馮廷諤刺帝腹,刃出於背。友珪自以敗氈裹之,瘞於寢殿」。
如果從歷史上來說,如果朱友裕不死,這些或許不會發生。朱友裕跟隨朱溫征戰多年,並以仁厚而頗得將士之心。又兼武藝超群,很得朱溫寵愛。朱溫曾經和李克用一起進攻黃巢的弟弟黃鄴所守的華州,黃鄴的士卒在城上大罵朱溫是叛徒、李克用是助紂為虐。李克用大怒,吩咐手下人向城上shè箭,但沒有一個人可以shè中那個說粗口話的士卒。朱溫示意朱友裕,朱友裕彎弓搭箭,一箭而中。
由此可知,朱友裕不似朱溫的其他兒子一樣只有蠻力,也不似朱友文一樣只會空談。他是一個有勇有謀的准太子,在這個戰亂時期,這樣的人並不多。可惜的是在後來圍剿楊崇本、屯兵永壽時病亡。朱溫之所以遲遲不立太子,跟朱友裕的死有很大關係。
從表面上看,朱友珪殺朱溫,正應驗了中國的那句老話:「上樑不正下樑歪」。做父親的嗜殺成xing,yin亂不堪,做兒子的自然也好不到哪裏去。
最有意思的是,朱友珪雖然做了近一年的皇帝,但史書卻不承認他。在《五代史》裏,他被稱為「庶人友珪」,這是他弟弟朱友貞做的好事,他稱帝後便廢早已自殺的哥哥為「庶人」。而朱溫在後來的史官那裏也並不是什麼皇帝,甚至根本就沒有後梁這個朝代。
父子二人之所以有這樣的命運,無非是兩個人都開了各自領域內的先河。
朱溫篡位於唐,使得五代稱帝者多如牛毛;朱友珪弒父,從他以後,五代人常常把殺父當做兒戲,父子二人都亂了三綱五常。
有其父必有其子,朱溫殺了唐朝皇帝而稱帝,朱友珪自然也不例外,殺了後梁皇帝稱帝。不同之處在於:朱友珪在背上「不忠」的罪名時還背上了一個「不孝」的罵名。
朱溫臨死前說早就知道朱友珪要造反,事實上,晚年的朱溫看任何人都像造反的樣子。如果不是自己做了那麼多喪天理、沒人xing的事,他至於那麼多疑嗎?!
朱友珪以臣子身份殺了皇帝後,又被兄弟朱友貞奪位,而其作亂的行為不久之後倒是很快有人效仿了。他的另一兄弟朱友孜總覺得自己是做皇帝的料子,因為他和項羽一樣,也長着重瞳。貞明元年,也就是朱友貞把皇位從他哥哥手上搶過來的第三年,德妃死了,朱友貞正在痛苦中。這時,這個雙瞳兄弟覺得時機已到,就派了一個愚蠢的刺客去殺哥哥。想不到,哥哥命不該絕,當時正做着一個有人殺他的夢。忽然驚醒,看到一把大刀正要摘自己的腦袋,慌忙抽劍,習慣xing地說了一句:「又要兵變!」
看官勿笑,對於朱家而言,這樣的事情實在是發生得有些頻繁了。朱友珪與刺客周旋了半天,刺客見不是對手就想跑,被他從後面趕上,刺傷在地。嚴刑拷問之下,朱友孜浮出水面。毫無疑問,這個雙瞳兄弟就這樣被哥哥殺掉了。
而他的死又導致了另一個對後梁非常不利的後果。那就是,朱友貞覺得兄弟們太不可信任了,只有經常跟自己在一起的jiān臣趙岩、張漢傑可以相信。信任此二人是後梁敗亡的一個主要因素。
如果用連鎖反應來解釋,那麼事實正是:朱溫殺唐帝而yin導致了朱友珪殺朱溫,朱友珪殺朱溫導致了朱友貞殺自己,朱友貞殺朱友珪又導致了朱友孜殺朱友貞,朱友孜殺朱友貞未遂導致了朱友貞信任jiān臣趙岩、張漢傑,最後導致了後梁滅亡。
看起來似乎有些亂,用反向推理法來說:後梁為什麼會滅亡?因為朱友貞信任jiān臣。他為什麼要信任jiān臣?因為他的雙瞳兄弟朱友孜想殺他,所以他不再信任朱家的任何一個人。他的雙瞳兄弟為什麼要殺他?因為雙瞳兄弟見過有人殺皇帝,還見過朱友貞就殺過自己的兄弟朱友珪。朱友貞為什麼要殺朱友珪?因為朱友珪殺了父親。朱友珪為什麼要殺父親?因為父親是個混蛋。
結果就出來了,朱溫是罪魁禍首。
所以,這個禍首一旦死掉,他的這些別有用心的兒子們一個個都不會老實。歷史上這些兒子們能打起來,現在也一樣能。即便最有本事的朱友裕如今還健在也沒用,此人目前只是許州刺史,一旦朱溫本人在河中敗亡,他手頭的實力還比不過呆在汴梁的朱友珪等人。
當然,殺掉朱溫難度很大,所以李曜對此一事的期望值並不算太高,他的最低要求是重創朱溫,至少讓他回去之後記得疼,一兩年之內不能再考慮上河北挑事。
目標不同,態度當然不同。對於河東諸將來說,大勝已是確鑿無疑,現在就是痛打落水狗,然後等着賞賜便是,一個個自然都頗為開懷。李曜則心裏憋着事,沒到開花結果之時,他笑不起來。
於是他依舊沉着臉,沒有答覆斥候,而是轉頭朝李嗣昭問道:「國寶那邊還沒有隼報?」
第209章 出鎮河中(廿二)